【跟大師學創造力1-5】 系列
學習寫作與表達能力 ,「讀寫科學史」最佳範本
學習寫作與表達能力 ,「讀寫科學史」最佳範本
以科學家/藝術家的故事追根溯源,和隨手可作的簡單活動,體驗大師的創作歷程,更能幫助讀者「深度學習」,增加閱讀能力及跨領域整合思考能力,獲得全美科學教師聯盟推薦,更受到國內推廣科普的媒體及老師喜愛。
世界上各式各樣的動物是從哪裡來的?
為何化石總是看起來跟活生生的生物不同?
在野外,能存活下來的動物寶寶,有什麼祕訣?
達爾文如何發揮自己所愛的領域,探險至未知的國度,經過不斷的思考及自我辯論,終至發展出革命性的演化學說?
本書將帶領讀者隨著不斷尋找答案的達爾文,在勇敢的探險旅程之間,找到幾世紀以來生物學家最難解問題的解答,其大膽的理論,終至影響後世對生物起源的探討。
本書特色
★5年級以上適讀──自然、生物、地理科學等,STEM補充教材首選!
★收錄超過200張原文插圖或照片,兼顧人文、科學及藝術教育培養。
★21個實驗活動,對照國小及國中自然、理化等基礎課程內容,運用常見的材料,容易操作。包含:尋找植物寶藏、撰寫田野筆記、學習打航海繩結、製作化石、追蹤基因特徵等等。
★收錄科學家大事紀年表、重要名詞解釋、著作索引、參考網站等。
跟大師學創造力1-5 系列 陸續出版
5年級以上適讀。芝加哥評論出版社(Chicago Review Press)最受歡迎的學習系列,以科學家/藝術家的故事,穿插有趣的實驗活動,結合人文與實作活動的跨領域學習!
1伽利略的大發現+25個酷科學實驗
2 牛頓的物理學探索+21個趣味實驗
3 達爾文與演化論+21個自然實驗
4 達文西的藝術創舉+21個趣味活動
5 貝多芬與他的音樂+21個創意實驗
得獎紀錄
★★★本系列《跟大師學創造力1 伽利略的大發現+25個酷科學實驗》《跟大師學創造力2 牛頓的物理學探索+21個趣味實驗》榮獲2017 OPENBOOK好書獎 最佳青少年圖書大獎
名人推薦
李遠哲(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及共同創辦人)
張東君(金鼎獎及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得主、科普作家)
陳振威(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國小自然輔導團專任輔導員)
姚荏富(LIS線上教學平台科學史作家)
美國科學教師協會
【跟大師學創造力】不僅故事與人物鋪陳有血有肉,資料詳實卻不壓迫,也精心設計了隨手就可以體驗書中人物生活與創造歷程的實驗活動,非常貼心。這套書並不只給孩子,我相信也適合每個還有好奇心的大人。——鄭國威 (泛科學總編輯及共同創辦人)總導讀
從【跟大師學創造力】這幾本書中好好了解科學家,再動手做做看他們曾經專注鑽研過的實驗,跟隨著他們的思緒及研究過程,對考試一定很有幫助的啦!——張東君(科普作家)
當達爾文看到各式各樣的生物時,他會先把看到的記錄下來,然後回家再慢慢比對與研究,進而找到一些可能可以歸納的原理原則。在搭乘小獵犬號冒險的期間,他就是依此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以及像所有偉大科學家一樣,透過不斷的實驗或觀察記錄,然後抽絲剝繭才會有驚人的發現。看完這些科學家的好奇心與研究精神,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保有對萬事萬物的好奇,進而思考問題的背後原因,讓我們一起跟大師學創造力吧!——陳振威(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國小自然輔導團專任輔導員)
文字有趣,而且內含許多有趣的補充資訊和實驗,我相當喜歡!——姚荏富(LIS線上教學平台科學史作家)
看到這兩本書(《跟大師學創造力1 伽利略的大發現+25個酷科學實驗》《跟大師學創造力2 牛頓的物理學探索+21個趣味實驗》),真的讓人眼睛一亮。這系列作品用一本書的篇幅,來寫一位科學家,它用很大的空間來搭建時代的舞台,並把科學家遭遇的問題,以及那個時代爭論的議題,脈絡清楚地呈現出來。書中還另闢篇幅,介紹一些相關的團體,如牛頓所在的英國皇家科學院、伽利略時代的贊助者梅迪奇家族等等,使得讀者能夠更了解當時的科學研究環境與時代氛圍。也因此,這兩本書不只是科學史,更從科學史帶出了歷史,讓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做更多延伸的閱讀。
透過閱讀與實作,我們好像被拉到了那個年代,跟著科學家一起煩惱,一起為研究上的突破而開心。科學家不再是整人的神,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會有人性的一面,會嫉妒、會恐懼也會狂喜,但也因此讓我們更尊敬他們。——2017OPENBOOK年度好書 最佳青少年圖書 ∕朱佳仁(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 評審意見
本書全面性介紹博物學家、思想家達爾文的生平與成就。從達爾文家庭生活開始,仔細描繪他養尊處優的童年時光,以及所受的教育。對於搭乘小獵犬號歷經五年航行,以及收集許多標本送回英國的事,都有非常生動精采的敘述。藉由把達爾文的觀點擺放在眾多哲學與科學思想家當中,作者同時也介紹了達爾文的前輩與同期名家的作品。除文字敘述外,本書也安排許多相關活動,包括建立分類系統、學會船員擅長的繩結,以及製作地質層。泛黃的早期照片與複製品重新打造了維多利亞時期的氣氛。附錄的延伸資料也提供學生繼續深入這個主題的助力。──《圖書館期刊》(安。喬斯林,伊利縣公共圖書館)
這本書超級好看!──《孩子的文學》期刊
非常好讀又有趣的傳記。──《科學與兒童》期刊
以簡易明白的科學家態度來探索演化理論。──Connect雜誌
總導讀◎鄭國威
導讀◎陳振威
大事紀年表.導論
第一章 在達爾文之前
分類學
第二章 舒服愜意的年少時光
活動:當個後院博物學家
活動:後天獲得的性狀
活動:做個士魯斯柏立薄餅吧
活動:古典教育
第三章 航向遠方
活動:尋找植物寶藏
活動:學習打繩結
活動:南美洲料理時間
活動:寫一篇旅行日誌吧!
第四章 尋找解釋
活動:自己做化石
活動:飄洋過海的植物
第五章 人類理解的轉捩點
活動:去看猿
活動:數數看,一共有幾代
第六章 讓世界天翻地覆的觀念
活動:自製地質層
活動:獵捕偽裝蛋
活動:長得美好處多多
第七章 不甘不願當名人
活動:肉食性植物
活動:種子的策略
活動:情緒左與右
第八章 達爾文之後
活動:「猴子判決」大辯論
活動:未來的演化
導讀◎陳振威
大事紀年表.導論
第一章 在達爾文之前
分類學
第二章 舒服愜意的年少時光
活動:當個後院博物學家
活動:後天獲得的性狀
活動:做個士魯斯柏立薄餅吧
活動:古典教育
第三章 航向遠方
活動:尋找植物寶藏
活動:學習打繩結
活動:南美洲料理時間
活動:寫一篇旅行日誌吧!
第四章 尋找解釋
活動:自己做化石
活動:飄洋過海的植物
第五章 人類理解的轉捩點
活動:去看猿
活動:數數看,一共有幾代
第六章 讓世界天翻地覆的觀念
活動:自製地質層
活動:獵捕偽裝蛋
活動:長得美好處多多
第七章 不甘不願當名人
活動:肉食性植物
活動:種子的策略
活動:情緒左與右
第八章 達爾文之後
活動:「猴子判決」大辯論
活動:未來的演化
總導讀
跟大師學創造力系列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及共同創辦人)
身為一介投身科學知識傳播與教育領域的文科生,我一直在找尋兩個問題的答案。第一個問題是,要怎樣讓比較適合文科的孩子不要放棄對理科的好奇心與興趣?第二個問題是,要怎樣讓適合理科的孩子未來能夠不要掉入「專業的詛咒」。
選擇理科或文科,通常不是學生自己由衷的選擇,而是為了避免嘮叨跟麻煩,由環境因素與外人角力出的一條最小阻力路徑。孩子對知識與世界的嚮往原本就跨界,哪管大人硬分出來的文科或理科?更何況,過往覺得有效率、犧牲程度可接受的集體教育方針,早被這個加速時代反噬。當人工智慧加上大數據,正在代理人類的記憶與決策,而手機以及各種物聯網裝置,正在成為我們肢體的延伸,「深度學習」怎麼會只是機器的事,我們人類更需要「深度的學習力」來應對更快速變化的未來。
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台灣學生雖然數理學科知識排名前列,但卻缺乏敘理、論證、思辯能力,閱讀素養普遍不足。這樣的偏食發展,導致文科理科隔閡更遠,大大影響了跨領域合作能力。
文科理科繼續隔離的危害,全世界都看見了,課綱也才需要一改再改。但這樣就能解決開頭問的兩個問題嗎?我發現的確有解法,而且非常簡單,那就是「讀寫科學史」,先讓孩子進入故事脈落,體驗科學知識與關鍵人物開展時到底在想什麼,接著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如果情況變了,你認為當時的XXX會怎麼做?」等問題,來學習寫作與表達能力。
閱讀是 Input,寫作是 Output,孩子是否真的厲害,還得看他寫了什麼。炙手可熱的STEAM教育,如今也已經演變成了「STREAM」——其中的R指的就是閱讀與寫作能力(Reading & wRiting)。讓偏向文科的孩子多讀科學人物及科學史,追根溯源,才能真正體會其趣味,讓偏向理科的孩子多讀科學人物及科學史,更能加強閱讀與文字能力,不至於未來徒有專業而不曉溝通。
市面上科學家的故事版本眾多,各有優點。仔細閱讀過這系列,發現作者早就想到我尋覓許久才找到的解法。不僅故事與人物鋪陳有血有肉,資料詳實卻不壓迫,也精心設計了隨手就可以體驗書中人物生活與創造歷程的實驗活動,非常貼心。這套書並不只給孩子,我相信也適合每個還有好奇心的大人。
導讀
◎陳振威(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國小自然輔導團專任輔導員)
16-17世紀誕生了伽利略與牛頓等天文學、數學與物理學家,19世紀則誕生了達爾文這位偉大的生物學家。本書除了透過文字如實的記敘達爾文的一生,還配合21個有趣的操作活動,讓我們輕易理解達爾文的想法與發現,藉此將達爾文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描繪出來。伽利略被教皇逼迫公開宣誓放棄他的「非地心說」,且在1633年被判終身監禁,在此之後包括達爾文在內的多位科學家,由於他們的新發現,人們也開始懷疑起上帝的存在。
科學家對於科學的發現往往是導因於多一點點的思考,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與現象,背後的原理與概念就是科學家們時常思考的。例如,當牛頓看到蘋果掉下來,他會想到月亮是不是也應該被地球往下拉呢?伽利略看到教堂上的吊燈被風吹動時,他用脈搏測量吊燈來回擺動的時間,經過實驗後才會發現影響單擺週期的因素。達爾文也不例外,當他看到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鳥,鳥嘴長得不一樣時,他不會覺得理所當然,反倒想到是不是因為吃的東西不同,所以才會演化出各自適合的鳥嘴。
達爾文還有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當他看到各式各樣的生物時,他會先把看到的記錄下來,然後回家再慢慢比對與研究,進而找到一些可能可以歸納的原理原則。在搭乘小獵犬號冒險的期間,他就是依此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以及像所有偉大科學家一樣,透過不斷的實驗或觀察記錄,然後抽絲剝繭才會有驚人的發現。
看完這些科學家的好奇心與研究精神,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保有對萬事萬物的好奇,進而思考問題的背後原因,讓我們一起跟大師學創造力吧!
跟大師學創造力系列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及共同創辦人)
身為一介投身科學知識傳播與教育領域的文科生,我一直在找尋兩個問題的答案。第一個問題是,要怎樣讓比較適合文科的孩子不要放棄對理科的好奇心與興趣?第二個問題是,要怎樣讓適合理科的孩子未來能夠不要掉入「專業的詛咒」。
選擇理科或文科,通常不是學生自己由衷的選擇,而是為了避免嘮叨跟麻煩,由環境因素與外人角力出的一條最小阻力路徑。孩子對知識與世界的嚮往原本就跨界,哪管大人硬分出來的文科或理科?更何況,過往覺得有效率、犧牲程度可接受的集體教育方針,早被這個加速時代反噬。當人工智慧加上大數據,正在代理人類的記憶與決策,而手機以及各種物聯網裝置,正在成為我們肢體的延伸,「深度學習」怎麼會只是機器的事,我們人類更需要「深度的學習力」來應對更快速變化的未來。
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台灣學生雖然數理學科知識排名前列,但卻缺乏敘理、論證、思辯能力,閱讀素養普遍不足。這樣的偏食發展,導致文科理科隔閡更遠,大大影響了跨領域合作能力。
文科理科繼續隔離的危害,全世界都看見了,課綱也才需要一改再改。但這樣就能解決開頭問的兩個問題嗎?我發現的確有解法,而且非常簡單,那就是「讀寫科學史」,先讓孩子進入故事脈落,體驗科學知識與關鍵人物開展時到底在想什麼,接著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如果情況變了,你認為當時的XXX會怎麼做?」等問題,來學習寫作與表達能力。
閱讀是 Input,寫作是 Output,孩子是否真的厲害,還得看他寫了什麼。炙手可熱的STEAM教育,如今也已經演變成了「STREAM」——其中的R指的就是閱讀與寫作能力(Reading & wRiting)。讓偏向文科的孩子多讀科學人物及科學史,追根溯源,才能真正體會其趣味,讓偏向理科的孩子多讀科學人物及科學史,更能加強閱讀與文字能力,不至於未來徒有專業而不曉溝通。
市面上科學家的故事版本眾多,各有優點。仔細閱讀過這系列,發現作者早就想到我尋覓許久才找到的解法。不僅故事與人物鋪陳有血有肉,資料詳實卻不壓迫,也精心設計了隨手就可以體驗書中人物生活與創造歷程的實驗活動,非常貼心。這套書並不只給孩子,我相信也適合每個還有好奇心的大人。
導讀
◎陳振威(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國小自然輔導團專任輔導員)
16-17世紀誕生了伽利略與牛頓等天文學、數學與物理學家,19世紀則誕生了達爾文這位偉大的生物學家。本書除了透過文字如實的記敘達爾文的一生,還配合21個有趣的操作活動,讓我們輕易理解達爾文的想法與發現,藉此將達爾文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描繪出來。伽利略被教皇逼迫公開宣誓放棄他的「非地心說」,且在1633年被判終身監禁,在此之後包括達爾文在內的多位科學家,由於他們的新發現,人們也開始懷疑起上帝的存在。
科學家對於科學的發現往往是導因於多一點點的思考,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與現象,背後的原理與概念就是科學家們時常思考的。例如,當牛頓看到蘋果掉下來,他會想到月亮是不是也應該被地球往下拉呢?伽利略看到教堂上的吊燈被風吹動時,他用脈搏測量吊燈來回擺動的時間,經過實驗後才會發現影響單擺週期的因素。達爾文也不例外,當他看到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鳥,鳥嘴長得不一樣時,他不會覺得理所當然,反倒想到是不是因為吃的東西不同,所以才會演化出各自適合的鳥嘴。
達爾文還有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當他看到各式各樣的生物時,他會先把看到的記錄下來,然後回家再慢慢比對與研究,進而找到一些可能可以歸納的原理原則。在搭乘小獵犬號冒險的期間,他就是依此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以及像所有偉大科學家一樣,透過不斷的實驗或觀察記錄,然後抽絲剝繭才會有驚人的發現。
看完這些科學家的好奇心與研究精神,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保有對萬事萬物的好奇,進而思考問題的背後原因,讓我們一起跟大師學創造力吧!
作者簡介
克利斯頓.勞森Kristan Lawson
作品有《加州巴比倫》(California Babylon)、《歐洲怪怪的》(Weird Europe)以及《快棋比賽的規則》(The Rules of Speed Chess)。《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摩登農夫》(Modern Farmer)雜誌、《奧克蘭雜誌》(Oakland Magazine)、《The Monthly》專欄作家。
譯者簡介
朱瓅
喜歡故事、傳記,曾幻想自己擁有召喚小說人物的能力,如今仍致力尋找不可思議之書。
克利斯頓.勞森Kristan Lawson
作品有《加州巴比倫》(California Babylon)、《歐洲怪怪的》(Weird Europe)以及《快棋比賽的規則》(The Rules of Speed Chess)。《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摩登農夫》(Modern Farmer)雜誌、《奧克蘭雜誌》(Oakland Magazine)、《The Monthly》專欄作家。
譯者簡介
朱瓅
喜歡故事、傳記,曾幻想自己擁有召喚小說人物的能力,如今仍致力尋找不可思議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