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手作實驗,讓藝術動起來。
21個停格動畫實驗,發揮創意、玩出驚奇!
21個停格動畫實驗,發揮創意、玩出驚奇!
不知道該如何向人們表達自己腦中的奇思妙想?熱愛動畫,因而好奇動畫的製作過程?想動手玩創意,讓自己手作的角色變身動畫主角?動畫世界裡,想像力無邊無際,得以把天馬行空的想法實體化,這種「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發揮空間,真是讓人著迷不已!
蘿拉和艾蜜莉專精藝術設計,在美國創辦動畫學校,她們結合簡潔易懂的文字與現場實作的照片,將多年教育精華寫成這本書,要讓更多人認識動畫、喜愛動畫、有能力自製動畫。有別於電腦繪製而成的動畫,《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裡介紹的停格動畫是拍攝真人或實際的物體,例如布偶、黏土、紙偶等,每拍一張照片後,稍微調整被拍攝物體的位置或動作,最後串聯起所有照片,物體看起來就像在動了!從動畫的基本要素講起,介紹鏡頭與視角、加入聲音、剪輯;緊接著帶領讀者運用手邊的材料,自己製作道具,設計人偶和布景。最重要的是激發創意,讓腦海中絢爛多姿的世界真實成形!
全書步驟條理分明、清楚易懂,配合大量的操作圖片,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無論有沒有專業背景知識,都能輕鬆掌握原則,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動畫作品,自讀、帶孩子讀、帶學生讀都適合。
動畫的世界,原來這麼近。
名人推薦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耿瑜(《短片實驗室》策展人)
史明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主任)
吳彥杰(共玩創作總監)
汪純煌(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 執委會主席)
林巧芳(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佳蓉(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館長)
林秋宛(臺北市敦化國小老師)
邱立偉(《小貓巴克里》導演)
張晏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張淑滿(阿尼馬動畫工作室導演)
陳建榮(臺北市忠孝國小教師)
陳竜偉(兒童動畫推廣人)
楊仁賢(《花帔阿獺》導演)
熊思婷(臺北市立美術館兒藝中心組長)
劉育樹(《諸葛四郎》導演)
蔡依齡(新北市立桃子腳國中小小學教導主任)
蕭弘林(彌賽亞創意工作室執行長)
賴怡伶(臺中市龍港國小老師)
____各界人士熱情推薦___
好評推薦
王耿瑜(《短片實驗室》策展人)
就像封面上醒目的紅底英文:ACTION!這是一本教大家動手做的書。因為分類明白、圖解詳細、說明清晰,親子或師生可以很容易地按圖索驥,用遊戲的心情,逐一實踐、逐格創作!就像封面上明確的黑底白字: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這是一個實驗各種可能的培養皿!因為做動畫,本身就是一種修行,需要專注、耐心和創意,能夠做到這些,是送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史明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主任)
這是一本親子可以共同動手做動畫的好書,用簡易的教材、有步驟式的教學,啟發孩子運用視覺暫留,在逐格原理下,創造屬於孩子們的小小世界。動畫的想像有無限的可能,如何在動畫創作上開啟小朋友的創作潛能;《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有專業的編輯,是值得推薦給家長和美術老師的好書。
吳彥杰(共玩創作總監)
感謝科技!影像創作卸下專業的光環,走出才藝教室,成為人人皆能擷取的「素養」。推薦這本書給尋求親子時光的父母們:即使毫無影音製作的基礎,您也能跟著本書21堂動畫實驗,陪孩子一同探索動畫的趣味。你們成就的將不只是一部能跟親朋好友分享的作品,還有一段您跟孩子私房的美感經驗!
汪純煌(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 執委會主席)
動畫的歷史是悠久的,畫面總是充滿不可思議的表現。而停格動畫製作更是可以橫跨不同藝術材料與型態,用極簡單的手法,呈現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作品。對於熱愛動畫,喜歡創作的動畫設計者而言,以實例引導創作的方式,將能夠不斷引出動畫創作的靈感並將之實體化,這是一本相當實用且值得收藏的動畫書。
林巧芳(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不匱乏的物質年代,我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親身體驗。很高興《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提供你我共玩一場「動手做」玩「停格動畫」之創意實踐。這本書循序漸進分享21個停格動畫的創意心法,並鉅細靡遺解說有趣的動畫實驗眉角,讓我們可盡情擁抱極具巧思的手作實踐,及深入探索具手感溫度的停格動畫樂趣。
林佳蓉(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館長)
面對每個小孩腦袋裡裝滿的「五顏六色七彩幻想」,總是讓爸媽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除了提供小朋友觀看已完成的動畫作品外,這本《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還能帶著孩子動手將腦袋裡的創意表現出來!既實務又生動地囊括各種簡單的停格動畫製作工具和手法,從基本概念到實作,讓爸媽不再手足無措,可以輕鬆與小朋友們一同用想像力來創造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世界。
林秋宛(臺北市敦化國小老師)
透過一本書,我們總想教孩子做些什麼?希望孩子能學到些什麼?
想動是天性,一種孩子們尚未遺忘,而大人們可能不復記憶的本能。《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不是一本教學書而是一張藏寶圖,推薦給每一個小孩與住在大人心中的小小孩,按圖索驥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探索可能移動的每一個停格瞬間。一格接著一格,一步踩著一步,重新串聯起屬於我們的真實與感動。
邱立偉(《小貓巴克里》導演)
太好玩了。再也沒有一本像這樣將動畫的創造力與趣味性,藉由遊戲的方式一步一步帶領讀者進入動畫世界的書了。更重要的是,從動手創作的過程中,讓我想起初次嘗試讓圖畫動起來的感動,以及動畫豐富的生命力如何讓我著迷。
張晏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動畫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融合了美術、雕塑、空間、戲劇、音樂、動態影像等各種創作形式,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集大成的美感教育,在以影音傳播的現在和未來,相信會是一種越來越被看重的素養。《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一書,以淺顯的方式介紹動畫的概念和製作方式,是一本非常適合給孩子的動畫創作入門書籍。
張淑滿(阿尼馬動畫工作室導演)
在手機、平板隨手可得的臺灣,與其禁止孩子玩手機,不如引導孩子使用它,運用手機創作,將靜態的繪畫變成動態作品,也從動手做之中學習欣賞別人的影像創作。這是一本人人可以開始動手玩動畫的工具書,從材料設備的準備到各種媒材的有趣實驗,輕鬆讓影像動起來。師長們可以跟著本書,與孩子一起動手做,感受停格動畫的魔力。
陳建榮(臺北市忠孝國小教師)
隨著多螢世代的來臨,拍電影變得隨手可得,其中停格動畫是極富操作趣味的媒材,攝製過程不僅可以培養觀察力及創造力,更是訓練團隊合作、表達分享的好撇步。《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從電影原理至各種創作技法,甚至連世界知名的動畫大師都網羅其中,因此,不只是孩子們的自學參考書,更是親師生的互動工具書,從字體、排版都讓人賞心悅目,感謝信誼為孩子埋下影像思考與生活美學的啟蒙種子。
陳竜偉(兒童動畫推廣人)
動畫是想像力的奇航,美妙但又充滿挑戰性。近年來親子團隊共同創作的兒童動畫短片在國內逐漸蔚為風潮;「音像動畫」這種能夠傳達奇思妙想,好玩又需要高度整合力的特色,也儼然是一種未來世代不可或缺的科藝能力。如果你也躍躍欲試,準備帶著孩子一展身手,推薦本書成為領航工具書!它可以提點動畫最核心的藝術精神和樂趣,也能解惑動畫創作中的各種技術關卡,幫助您與孩子釐清方向,跨越挑戰,自在地冒險、探索,悠遊在動畫科藝的大洋中。
楊仁賢(《花帔阿獺》導演)
愛塗鴉的小朋友,有一天在書本的角落上畫起小人、小動物,當他們發現了,藉由翻動紙張時,那原本安靜在角落上的小人、小動物們,開始走動奔跑時,剎那間圖案彷彿有了神奇的生命力。這是我的成長經驗,藉由這本《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讓你跟孩子們都可以探索想像這世界的美麗。
熊思婷(臺北市立美術館兒藝中心組長)
對APP世代的孩子來說,動畫是再常見不過的藝術表現方式了;他/她們熟悉動態影像,對動畫世界裡的角色著迷不已。那麼,何不動手來試試看呢?《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透過5個單元,引導孩子嘗試21種「停格動畫」的實驗,從探索「動」的原理、角色製作、肢體表現到借助科技的動畫實驗,刺激想像力,玩出超厲害的動畫作品!
劉育樹(《諸葛四郎》導演)
以前,常聽人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現在我說,學動畫的小孩長大了仍然是保持赤子之心的大小孩。因為我就是一位大小孩。
我從小看日本和美國的動漫、卡通長大,我在動畫這行有17年的資歷,我從小就想自己做卡通,但直到快20歲才有能力接觸動畫,從一個小小的動畫師一路學習成長,成為一個會說故事的動畫導演,得過國內外眾多獎項,入圍過二次金鐘獎……
小時候,我們的資源有限,與世界不直接相連,許多創意的展現和技術都要從國外去取經,但是好奇心和學習慾望非常強大。
這一個世代的小孩,剛好與我們這一輩成長的順序相反,他們的資源非常多,與全世界直接相連,展現思想的創意方式與媒材隨手可得,這一世代小孩的爆發力是我所羨慕與驚訝的。
如果在我小時候就能得到《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這本書,我真的會痛哭流涕。書中介紹了21種停格動畫的創意方式,濃縮了我17年的動畫學習人生。誠摯的推薦給大家,最值得送給孩子們的禮物:《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
蔡依齡(新北市立桃子腳國中小小學教導主任)
新課綱強調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在溝通互動中「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的層面上,我相信停格動畫會是很好的教學媒材。書中介紹21種讓孩子以簡單的生活素材,鼓勵手作的動畫實驗,讓孩子以自己的視角說故事,像是一把開啟想像力的鑰匙。過去,我也曾嘗試讓學生以平面視角拍攝,用玩具來說故事,當在大螢幕上看著自己的玩具動起來,整堂課「哇!哇!」的氛圍,就像此刻閱讀完此書的我,無比興奮。相信只要有了第一次的體驗,孩子肯定會愛上動畫實驗所帶來的驚奇。
蕭弘林(彌賽亞創意工作室執行長)
這是一本孩子們能盡情揮灑創意、天馬行空,啟發靈感、培養美感,鍛鍊手作、練習繪畫的好書,在現在網路資訊過度發展的時代,急需這樣一本動畫藝術美學創作的書籍,來給家裡有小朋友們的爸爸媽媽,陪伴他們一起畫畫、動手玩、做實驗,回到童年時光、以孩子們的眼光,來重新看待這個美好的世界,真心地推薦給大家!
賴怡伶(臺中市龍港國小老師)
我很喜歡animation的原意:「將不是生命的物件,賦予靈魂,使其動起來!」動畫已經被普遍運用在不同的視覺媒體,具有娛樂及教育的諸多價值。在學校從事動畫教育多年,很欣喜看到這樣一本學習門道的工具書,讓更多對動畫創作有興趣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們,依藉著本書圖文並茂、詞彙索引及按步操作,就能將被現實框架的想像,幻化成真實無拘的生命動態。你也來試試吧!
*適讀年齡:7歲以上
前言 9
單元1 成為動畫師 11
動畫製作流程 12
工具準備 14
數位設備 16
視角和鏡頭 18
設計影片 22
真人動畫 26
加入聲音 28
剪輯基礎 30
單元2 復古派:傳統動畫技巧 33
實驗 1 走馬畫筒:會動的圖片 34
實驗 2 黏土彩繪走馬畫筒 38
實驗 3 便利貼手翻書 42
實驗 4 彩繪手翻書 46
實驗 5 日光顯影樹葉手翻書 50
實驗 6 手繪卡通動畫 54
認識動畫大師:克絲汀.勒波 58
單元3 俯視拍攝動畫 61
俯視拍攝的相機角度 62
實驗 7 任意塗鴉 炭筆動畫 64
實驗 8 又撕又剪 彩紙動畫 68
實驗 9 塗抹揉捏 黏土動畫 72
實驗 10 點滴揮灑 水彩動畫 76
實驗 11 移動的背景 80
實驗 12 平面偶的世界 84
認識動畫大師:艾蜜莉.柯林斯 88
單元4 平視拍攝動畫 91
平視拍攝的相機角度 92
動作路徑 93
實驗 13 玩具國總動員 94
實驗 14 手工縫製立體布偶 98
實驗 15 立體的黏土人偶 102
實驗 16 立體黏土扭扭樹 106
實驗 17 飛行教練場:撐桿的運用 110
實驗 18 模擬水面 112
認識動畫大師:海莉.莫里斯 116
單元5 真人停格動畫 119
實驗 19 電影魔術:變身 120
實驗 20 真人動畫奧運會 124
實驗 21 料理大總匯:動畫廚房 128
認識動畫大師:PES 132
詞彙表 134
網路資源 137
動畫大師 139
致謝 140
作者介紹、譯者介紹 141
單元1 成為動畫師 11
動畫製作流程 12
工具準備 14
數位設備 16
視角和鏡頭 18
設計影片 22
真人動畫 26
加入聲音 28
剪輯基礎 30
單元2 復古派:傳統動畫技巧 33
實驗 1 走馬畫筒:會動的圖片 34
實驗 2 黏土彩繪走馬畫筒 38
實驗 3 便利貼手翻書 42
實驗 4 彩繪手翻書 46
實驗 5 日光顯影樹葉手翻書 50
實驗 6 手繪卡通動畫 54
認識動畫大師:克絲汀.勒波 58
單元3 俯視拍攝動畫 61
俯視拍攝的相機角度 62
實驗 7 任意塗鴉 炭筆動畫 64
實驗 8 又撕又剪 彩紙動畫 68
實驗 9 塗抹揉捏 黏土動畫 72
實驗 10 點滴揮灑 水彩動畫 76
實驗 11 移動的背景 80
實驗 12 平面偶的世界 84
認識動畫大師:艾蜜莉.柯林斯 88
單元4 平視拍攝動畫 91
平視拍攝的相機角度 92
動作路徑 93
實驗 13 玩具國總動員 94
實驗 14 手工縫製立體布偶 98
實驗 15 立體的黏土人偶 102
實驗 16 立體黏土扭扭樹 106
實驗 17 飛行教練場:撐桿的運用 110
實驗 18 模擬水面 112
認識動畫大師:海莉.莫里斯 116
單元5 真人停格動畫 119
實驗 19 電影魔術:變身 120
實驗 20 真人動畫奧運會 124
實驗 21 料理大總匯:動畫廚房 128
認識動畫大師:PES 132
詞彙表 134
網路資源 137
動畫大師 139
致謝 140
作者介紹、譯者介紹 141
序
共創兒童新視界
張杏如/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2008年,「信誼幼兒文學獎」二十週年,我們在文學獎的平臺下增設了「動畫獎」,鼓勵創作者用新媒材、新視角,來為兒童創作好故事,以迎接多元媒體資訊時代的到來。十年來我們看見創作者持續的努力和進步,但在獎勵、培養本土創作人才之外,我們仍然強調「兒童本位」才是「信誼兒童動畫獎」的核心價值。最重要的是能吸引兒童願意觀賞、喜歡觀賞,即使技巧純熟流暢,仍不能忽略做為受眾的兒童的所思所感。2008年,「信誼兒童動畫獎」獨立徵獎,2014年,增設國際獎項,這幾年都有七十個以上國家的創作者參與。
在鼓勵成人為兒童創作的同時,孩子創作動畫的時代也悄然來到。2018年「信誼兒童動畫獎」在成人的創作之外,「國際組」意外收到多件來自兒童的創作,我們因此窺見了以動畫做為兒童創作媒介的另一種選擇和世界趨勢。這些作品無論是圖畫、故事、口白等都是出自兒童之手,充滿童真童趣,別具一格。促使我們在慶祝「信誼兒童動畫獎」十週年之時,決定自第十一屆起增設一個以小學兒童為對象的「兒童組」,期望能藉兒童對動畫的興趣,鼓勵兒童創作。
雖然動畫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主流媒介之一,但孩子認識、學習動畫創作並不應受限於嫻熟動畫技術,出版《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是我們配合增設「兒童組」送給喜歡動畫、想嘗試動畫創作的孩子的禮物,希望透過適齡的動畫教材,可以幫助教師、孩子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養分,選擇合適的工具,將生活經驗及想像融入動畫創作,捕捉並記錄從孩童視角出發的動人片段,在過程中加深孩子的自我覺知和對生活的感受,並透過共同創作增加團隊分享、合作的經驗和能力。
四十年來,信誼在教育的路上,始終堅持兒童本位,與時俱進,以提升兒童教育品質為職志。在兒童動畫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也期許自己以涓滴之流攜手社會的力量,一起耕耘、灌溉,在推廣的路上,與教師、孩子一起攜手前行,培養兒童面對新時代必備的自我表達、社會覺知與跨領域學習的能力。並期待有一天也能像三十年前啟動的鼓勵本土圖畫書創作的「信誼幼兒文學獎」,開拓出一畝良田,果實纍纍。
導讀
兒童拍攝動畫的壓箱寶
石昌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
回想起來,筆者個人在臺灣,率先企劃與執行兒童動畫工作坊已經將近二十餘載!近年來,透過張淑滿、邱禹鳳、陳竜偉、楊婉儀和吳彥杰等多位老師的投入,臺灣的兒童動畫工作坊,有了更為全面與深入的發展。然而,遺憾的是,相關專門書籍的出版,卻是付之闕如。本書的出版,正是彌補了這樣的遺憾!
書中的第一個單元「成為動畫師」,可以說是基礎介紹篇,針對拍攝動畫的製作流程、數位設備準備工具、鏡頭概念,淺顯地說明。
第二個單元「復古派:傳統動畫技巧」,介紹的則是動畫歷史發展初始的實驗手法;很多甚至是在電影膠片沒有發明之前的技法,像是走馬畫筒、手翻書的製作等,很能帶領學童,領略動畫魔法背後的視覺暫留原理。
第三個單元「俯視拍攝動畫」,介紹的是將攝影機垂直架設,由上而下俯視拍攝的手法;其中,建議了炭筆塗鴉、剪裁彩色紙、水彩揮灑,甚至壓擠黏土、平面偶等多種媒材的嘗試。
第四個單元「平視拍攝動畫」,則介紹了將攝影機水平架設,向前平視拍攝的手法;其中,建議了使用玩具、布偶、黏土人偶等當角色,甚至利用索具的各種方法。
第五個單元「真人停格動畫」,進一步介紹了真人動畫、實物動畫等實驗手法,讓學童多方嘗試玩樂。
本書可以說透過簡明的編撰,深入淺出地提供了兒童拍攝動畫的準備工具和應用媒材,得以讓國中小美勞教師指導學童簡單地入門,拍攝起動畫,絕對是在國內當前提倡科技融合美感教育的動畫教育壓箱寶!
共創兒童新視界
張杏如/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2008年,「信誼幼兒文學獎」二十週年,我們在文學獎的平臺下增設了「動畫獎」,鼓勵創作者用新媒材、新視角,來為兒童創作好故事,以迎接多元媒體資訊時代的到來。十年來我們看見創作者持續的努力和進步,但在獎勵、培養本土創作人才之外,我們仍然強調「兒童本位」才是「信誼兒童動畫獎」的核心價值。最重要的是能吸引兒童願意觀賞、喜歡觀賞,即使技巧純熟流暢,仍不能忽略做為受眾的兒童的所思所感。2008年,「信誼兒童動畫獎」獨立徵獎,2014年,增設國際獎項,這幾年都有七十個以上國家的創作者參與。
在鼓勵成人為兒童創作的同時,孩子創作動畫的時代也悄然來到。2018年「信誼兒童動畫獎」在成人的創作之外,「國際組」意外收到多件來自兒童的創作,我們因此窺見了以動畫做為兒童創作媒介的另一種選擇和世界趨勢。這些作品無論是圖畫、故事、口白等都是出自兒童之手,充滿童真童趣,別具一格。促使我們在慶祝「信誼兒童動畫獎」十週年之時,決定自第十一屆起增設一個以小學兒童為對象的「兒童組」,期望能藉兒童對動畫的興趣,鼓勵兒童創作。
雖然動畫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主流媒介之一,但孩子認識、學習動畫創作並不應受限於嫻熟動畫技術,出版《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是我們配合增設「兒童組」送給喜歡動畫、想嘗試動畫創作的孩子的禮物,希望透過適齡的動畫教材,可以幫助教師、孩子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養分,選擇合適的工具,將生活經驗及想像融入動畫創作,捕捉並記錄從孩童視角出發的動人片段,在過程中加深孩子的自我覺知和對生活的感受,並透過共同創作增加團隊分享、合作的經驗和能力。
四十年來,信誼在教育的路上,始終堅持兒童本位,與時俱進,以提升兒童教育品質為職志。在兒童動畫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也期許自己以涓滴之流攜手社會的力量,一起耕耘、灌溉,在推廣的路上,與教師、孩子一起攜手前行,培養兒童面對新時代必備的自我表達、社會覺知與跨領域學習的能力。並期待有一天也能像三十年前啟動的鼓勵本土圖畫書創作的「信誼幼兒文學獎」,開拓出一畝良田,果實纍纍。
導讀
兒童拍攝動畫的壓箱寶
石昌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
回想起來,筆者個人在臺灣,率先企劃與執行兒童動畫工作坊已經將近二十餘載!近年來,透過張淑滿、邱禹鳳、陳竜偉、楊婉儀和吳彥杰等多位老師的投入,臺灣的兒童動畫工作坊,有了更為全面與深入的發展。然而,遺憾的是,相關專門書籍的出版,卻是付之闕如。本書的出版,正是彌補了這樣的遺憾!
書中的第一個單元「成為動畫師」,可以說是基礎介紹篇,針對拍攝動畫的製作流程、數位設備準備工具、鏡頭概念,淺顯地說明。
第二個單元「復古派:傳統動畫技巧」,介紹的則是動畫歷史發展初始的實驗手法;很多甚至是在電影膠片沒有發明之前的技法,像是走馬畫筒、手翻書的製作等,很能帶領學童,領略動畫魔法背後的視覺暫留原理。
第三個單元「俯視拍攝動畫」,介紹的是將攝影機垂直架設,由上而下俯視拍攝的手法;其中,建議了炭筆塗鴉、剪裁彩色紙、水彩揮灑,甚至壓擠黏土、平面偶等多種媒材的嘗試。
第四個單元「平視拍攝動畫」,則介紹了將攝影機水平架設,向前平視拍攝的手法;其中,建議了使用玩具、布偶、黏土人偶等當角色,甚至利用索具的各種方法。
第五個單元「真人停格動畫」,進一步介紹了真人動畫、實物動畫等實驗手法,讓學童多方嘗試玩樂。
本書可以說透過簡明的編撰,深入淺出地提供了兒童拍攝動畫的準備工具和應用媒材,得以讓國中小美勞教師指導學童簡單地入門,拍攝起動畫,絕對是在國內當前提倡科技融合美感教育的動畫教育壓箱寶!
作者簡介
蘿拉.貝爾蒙、艾蜜莉.布林克
她們聯手創辦了藝術教育學校The Good School,課程內容結合傳統藝術製作技巧和定格動畫電影技術,並在營隊、學校和各式活動(像是紐約國際兒童電影節)教授動畫技巧,也提供教師專業訓練。
譯者簡介
楊婉儀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臺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所畢業。畢業後擔任動畫製片多年,2009年獲文建會補助前往捷克席勒美術館駐村,走訪多所捷克知名動畫學校,回臺之後與丈夫陳竜偉創立「動畫飛行館」工作室,並於全臺各地推廣停格動畫,讓大朋友小朋友體驗動畫的美好。
信箱:wanyiyang@gmail.com。
蘿拉.貝爾蒙、艾蜜莉.布林克
她們聯手創辦了藝術教育學校The Good School,課程內容結合傳統藝術製作技巧和定格動畫電影技術,並在營隊、學校和各式活動(像是紐約國際兒童電影節)教授動畫技巧,也提供教師專業訓練。
譯者簡介
楊婉儀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臺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所畢業。畢業後擔任動畫製片多年,2009年獲文建會補助前往捷克席勒美術館駐村,走訪多所捷克知名動畫學校,回臺之後與丈夫陳竜偉創立「動畫飛行館」工作室,並於全臺各地推廣停格動畫,讓大朋友小朋友體驗動畫的美好。
信箱:wanyiy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