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楊興安繼《金庸筆下世界》後第二部關於金庸小說的著作,以隨筆的形式,漫談金庸小說中的人物、主題、語言,以至於新舊版之別、金著對古典小說的繼承、何者為金庸筆下最佳小說等。作者融通金庸眾作,在劍影刀光的武俠世界中從容遊走,下筆左右逢源、信而有徵,新見高論迭出,是賞析金庸小說的絕佳津筏。
前言
《金庸小說十談》是本人撰寫的第二本談金庸小說的書,書名由金庸命名。
一九八八年金庸聘我為秘書,職位是「社長辦公室行政秘書」。我把書稿交給金庸,希望能在《明報》逐日刊登,請他過目,請他給我意見。誰知他讀後把原稿親手交還給我,輕聲說:「這本寫得很好,為什麼?」我打趣說:「可能讀書讀多了。」他聽後莞爾一笑,便步回自己的辦公室。我忙看他替我改了什麼,只見封面寫了「金庸小說十談」幾個字,內文一字不易。
在「十談」動筆之前,心中便有兩種想法,一是前書《金庸筆下世界》未有觸及的題材,這本書便要道及。其次是希望尚未讀過金庸小說的讀者,看到這本「十談」更會追讀金庸小說。所以內文不尚空談,題材觸及小說內容的,都把金庸小說原文引述,這樣讀者無論是否讀過原文,都會清楚明白。
當時《每日一字》的林佐瀚譽滿香江,同是金庸迷,約我在香港馬會酒廊會面。一見如故,暢談至日薄西山,慨允為本書寫序。此情至今猶歷歷在目,一幌三十餘年。佐瀚兄在回歸前謝世,今誦其文,猶感故人盛意,能不唏噓!
本書述及金庸寫作時運用影劇語言,別開生面,因在芸芸評述金庸的論著中,從沒有人由這個角度去評論。金庸曾做過電影導演,對電影和劇藝有深湛的修養。而筆者自幼喜愛影劇,在中學曾玩票踏上舞台,並曾上過電視台編劇訓練班,作過極短時期的職業編劇,也有多少電影和舞台劇知識,因而洞識金庸怎樣把劇藝手法,融鑄入小說中。
據知《金庸小說十談》除在台灣暢銷外,當年在香港前後最少行銷四版;在內地曾有簡字本出版;又被網絡文章選為二十世紀必讀百書之一,給我帶來驚喜,殊感光榮。
金庸一九二四年出生,二○二四年剛好金庸誕生一百年,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回顧多年來,連後來寫的《金庸小說與文學》第三本撰作,當日銷情都不錯,但時日久遠,都差不多絕版了,因而拿出來再版,藉此紀念金庸大師。
香港三聯書店青眼有加,認為出版饒有意義,令本人如願以償,至為感謝。除故人林佐瀚兄外,又得南通文士嚴曉星兄賜序,增光篇幅,謹此對香港三聯書店及兩位仁兄致以衷心謝意。
楊興安
謹誌於二○二三年初冬
作者簡介
楊興安
中山大學文學博士。於香港出生及成長,專業研究唐代傳奇及現當代小說。多年來從事文教工作,曾任職教學、報社、電視台及商業機構工作。八十年代任明報社長查良鏞秘書。九十年代任長江實業集團中文秘書,負責主席文書及審閱集團重要公事中文。曾於多所大學及香港政府公務員培訓處與香港各大企業講授各類中文課程。期間接受報章、電台、電視台多次訪問。常出席本港及各地學術研討會為演講嘉賓。熱愛閱讀及寫作,著有各類作品十餘冊,為香港公共圖書館收藏。現為香港小說學會榮譽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永久會員。